现场直击复旦新学期上课第一天!

作者:赵天润、章佩林、李怡洁、俞哲灏摄影:成钊、陈治佑、寸菲、麦至炫、王佳媛、杨勇、张云瑞、孙翌凡、桑子茸、杨云雅、黄文发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3-09-04

9月4日,复旦师生迎来秋季学期首个教学日,本学期,四校区共开设3774门次本科课程和2468门次研究生课程。秋风有信,新程已启,上课第一天,复旦师生们感受如何?又有哪些新期待?让我们随镜头一同了解。

新学期上课第一天,收获满满

早上7点15分,刚走进“高等数学A”课程的2023级自然科学试验班张彦鹏发现,已经有不少同学提前到教室预习今天的内容了。

作为新复旦人,这门课是他到复旦上的第一门课。“第一节课难度不大,也感受到了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间的差异,感觉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可以探索。”除了想要打好专业基础外,这学期他也想多旁听一些课程,“希望自己慢慢探索出感兴趣的方向。”

为了学好新学期第一门课——“社会学导论”,2023级社会科学试验班的成小雨早在暑假里就开始阅读相关书籍。“作为大学生上的第一门课程,我的体验感很好,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很轻松有趣。”

抛开早八“困”境,2023级英语系的周思瑞迎来“英语精读”课程。结合课堂中汲取的英语背景知识和理论,他希望能在课后持续延展思维和累积相应知识,充分体悟大学学习的乐趣和奥义。

经过语言测试分班,这学期,来自俄罗斯的汉语言进修生楚诗霓加入了汉语C1班。开课第一天,她连上了四节汉语听力和精读,“虽然辛苦,但收获很大。”今天,她学习了如何用中文来办理签证,“课程对留学生来说非常实用,而且当我们有疑问时,可以随时提出,老师会换种方式再跟我们解释,原本很难的概念一下就变简单了。”

课间,楚诗霓加入了班级微信群,有任何学习上的疑问,都可以通过在群里询问,及时得到解答。“我对这学期的中文课充满了期待”,楚诗霓说。

在完成第一天的“医学基础”学习后,2022级药学院彭希瑞发现生理学的知识虽有其系统性,但知识点多而杂乱,需要用提前预习与滚动复习的方法提升学习效果。新学期,他准备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来巩固学到的知识。

“看到同学们精神状态饱满,我很开心”

虽然是上课第一天,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瑞昌早在一个月前就投入到备课工作中了。除了再梳理知识点,他也会根据最新学术研究和国家政策更新课程内容,“像今天讲到的人口数据,就已经更新使用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和2023年标准版国家疆域地图”。

他所讲授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面向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虽然是一节早八课,但同学们都提早来到教室,进入状态了。我希望大家能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

12点30分,光华楼西辅楼103传来掌声,物理学系教授周磊的三节“电动力学”结束了。刚下课,他就被提问的同学围了起来。尽管已经教了10余年,新学期第一天走上讲台的他心里还有点小紧张,“近几年科研和管理工作忙,但我很想念课堂,今天看到同学们精神状态饱满,我也很开心。”

“电动力学”是面向大三学生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主干课程,课程将普通课与荣誉课相结合,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基础教育的同时,也为“学不饱”的拔尖学生提供了全程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

“老师能用板书把定理推导出来,才有资格让学生跟你学”,全程用板书上课,是周磊一直的习惯。在他看来,这门课包含大量数学和物理内容,板书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跟上老师的思路,“PPT教学节奏太快,也无法及时展示灵光一闪的思想,同学们其实更喜欢板书的方式。”作为“101计划”电动力学的负责人,这学期他也会将课程全程视频录像,用于推进基础学科核心课程的建设。

“普通化学A”是一门针对大一留学生开设的全英文化学基础课,虽然是基础课程,但如何将高中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与大学即将开展的科研工作相衔接,是课程具有挑战性的地方。

“我会融入自己在科研一线工作的研究案例以及学科最前沿的发展,为同学们未来在科研中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做一个连接”,化学系教授郑耿锋已经教授这门课程十多年了。新学期,看到对大学生活满怀憧憬的新复旦人,他希望可以和同学开展更多的交流互动,“让他们喜欢这门课,并从中能学到东西。”

开课第一天,却不是新学期,实验人“开工”的第一天

开课第一天,却不是新学期实验人“开工”的第一天。走进先进材料楼,2022级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生徐婧正忙碌地对昨天合成的稀土纳米晶体进行荧光性质测试。

同一时间,2020级分析化学博士生明江和2022级博士生李季轺正在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度,进行实验测试。他们所在的课题组,正致力于定制化开发具有不同生物医学功能的近红外荧光探针,并将其应用到无创或微创活体组织、器官乃至细胞水平的成像研究。“从课题构思、材料合成、性质检测、再到活体应用,每一个过程都需要长期、持续地投入”,明江说。

目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加速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移动终端的应用发展各式各样,例如手机、自动驾驶终端,它的难点在于移动端设备从硬件、软件、系统、算法无统一架构,以及资源受限等特点。对于卫星上的航空级应用,无论是硬件还是算法处理都是一个挑战。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海鹏的课题组正在做星载SAR图像实时解译的相关研究。实验室里,2020级通信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肖鹏浩正在优化模型压缩算法,“期待我们的压缩算法结合现有的SAR应用并成功部署到硬件系统中,继续测试与迭代更新,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实现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实时海洋监测、灾害天气监测等服务。”

多图直击开学第一天

课堂、实验室、体育馆、图书馆.....复旦人以最饱满的状态,来迎接新的学期。

课堂

实验室

体育馆

图书馆

新学期,新气象,新面貌,新目标。愿同学们带着新期待,奔向知识的海洋!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